研究动态
亚欧观察 | 第五十二期
1.金砖国家GDP总量已超过7国集团
据塔斯社7月22日报道,俄罗斯总统办公厅副主任马克西姆·奥列什金在“意义领地”论坛上表示,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来看,金砖国家已经超过了七国集团(G7)。
他说:“如果从全球经济结构的宏观趋势来看,近几十年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七国集团的经济规模是金砖国家的两倍,而现在金砖国家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七国集团。”
奥列什金补充道:“七国集团已经不再‘强大’。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和已经形成的经济潜力中心已位于七国集团之外。实际上,就全球经济规模排名而言,会发现前五名中,中国排名第一,印度第三,俄罗斯第四。”
https://tass.ru/ekonomika/24578377
2.哈萨克斯坦批准至2040年炼油业战略
据哈通社7月22日援引哈能源部报道称,哈萨克斯坦政府批准了长期规划《2025–2040年炼油行业发展概念》,旨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该行业的竞争力。
该文件由能源部制定,计划对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投资、扩大出口并推动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巩固哈萨克斯坦在中亚和南亚市场的地位。
该战略依托于近期取得的成就:在阿特劳、巴甫洛达尔和奇姆肯特三座关键炼油厂完成现代化改造之后,哈国炼油总值已达到每年1700万吨,加工深度提升至89%。这些改进能够满足国内90%–95%的需求,并为出口高附加值产品奠定了基础。
文件指出,必须适应全球性挑战,包括亚洲地区对石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去碳化所带来的压力。据国际能源署评估,亚洲地区对石油产品的需求至2030年将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哈萨克斯坦计划在行业内引入ESG原则,并在生产中转向可再生能源。
战略设定的关键优先方向包括:全面保障国内市场对高质量石油产品的供应,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发展,预计年需求增长将达1.5%–2%;加强出口,目标市场为中国、印度和中亚国家,争取到2040年将出口量提升至总产量的30%;通过建立新的产业链发展油气化工行业,初步预计可吸引高达50亿美元的投资额;通过深化炼油和创造新就业岗位提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完善监管框架和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公司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该战略有助于在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300亿桶石油储量基础上吸引外国投资。在全球能源体系转向“绿色”能源的大背景下,这一战略将哈萨克斯坦定位为从原油出口国向高技术加工国家过渡的区域领导者,有助力提升国家经济对油价波动的抗风险能力。
文件将于2025年实施,首批项目为炼油厂数字化的试点工程。
https://www.inform.kz/ru/strategiya-neftepererabotki-do2040-goda-utverzhdena-vkazahstane-2c4a5e
3.中哈关系:百亿伙伴关系 合作新前景
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最大的投资对象国——仅2025年一年便获中国投资约230亿美元,约占倡议总投资额的20%。2024年被宣布为“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双方实施免签政策;近五年内客流量增长了九倍,此外约有4000名哈萨克学生赴华留学。中亚如何应对北京的战略志向?哈国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哈通社《大外交》节目最新一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
经济合作:投资、物流与中国的战略利益
如今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在中亚地区核心合作伙伴的地位已得到稳固。在经济深刻转型背景下,该地区不再仅限于贸易合作,也成为技术合作的重要舞台。截至目前,在中国投资者参与下,哈萨克斯坦正实施224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超660亿美元,预计创造约5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亦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去年中哈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438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显著扩大,已成为该地区重要外交伙伴。根据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研究显示,依投资流向来看,哈萨克斯坦是中国视为互利合作最富有成效的中亚国家之一。
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教授王莹莹强调:“过去三年中哈关系积极发展,缘于历史联系、经济结构互补以及‘一带一路’框架下协同深化。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最大的经济体,其能源与矿产资源与中国在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上的技术优势互补,形成资源、市场与技术需求的良性对接,从而推动合作深化。”她回顾了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提出的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理念不仅延续了历史逻辑,也为中哈及中亚地区未来合作提供了价值基础和行动纲领。王莹莹指出,中哈企业、社会各界均积极探索合作机会。哈方社会各界对中方投资与技术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企业合作意愿强烈,体现出双边关系发展前景广阔。
互利共赢:哈方为何重视与中国合作?
中哈合作根基深厚。两国于1992年1月3日建交,1998年解决边界问题,2002年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此后合作不断深化。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阿斯塔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核心伙伴,中国在该倡议中的投资总额已超过1.3万亿美元,由此成为对哈最大投资国之一。
国际关系专家卡伊尔扎恩·阿布德哈利科夫博士指出:“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中国公开确认哈萨克斯坦为其在中亚的重要伙伴。他表示,认为在大国合作中弱方总处于劣势的观点是错误的,与作为经济和技术大国的中国合作,为哈国带来利益。”如今,哈萨克斯坦不仅作为中国通往欧洲等地的贸易中转站,也正成为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与中国平等的贸易经济伙伴。
他总结道:“只要我们对中国采取精准的经济策略,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水果,我们均能提供竞争力产品。此外,应同中方公司建立稳定物流联络。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尤其是哈总统托卡耶夫与习近平主席建立的友好关系——对提升双边合作稳定性与动力具积极作用,我们应将这一优势应用于经济与贸易领域。”
安全合作:无政治条件压力
谈及中哈关系,专家们强调哈总统托卡耶夫的话:中国从未对哈方设定政治条件,始终尊重其主权与领土完整。双方共享的经济利益、关于国际问题的一致立场与地理邻近性共同塑造了互信安全架构:中国将中亚视为稳定中心,承诺为区域安全提供保障。
政治学家与安全专家阿索尔·米尔马诺娃指出:“中国自称中亚的安全保障,这不仅反映了中国扩大欧亚影响力的志向,也预示国际安全架构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对安全问题的理解远超军事或反恐范畴,而是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为此它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倡导普遍安全与共同发展的包容性理念,不干涉别国内政。”
她表示,哈萨克斯坦作为区域关键国家,平衡着俄罗斯、西方、中国以及南亚国家利益。同时,受益于大国的信任,哈国能成功实施国家领导人战略,并建立相对平衡的对外交往格局。政治学者指出,作为中亚最大经济体,哈的合作地位非但因与中国接壤而重要,更得益于其独特外交战略。
人文与旅游合作:免签政策带来新机遇
专家普遍认为,哈方温和的外交策略正促使其与中国关系进一步深化。今年为中国在哈旅游年,免签及直航政策为哈旅游业打开了一个全球最大客群市场。据哈旅游局统计,过去五年中中国游客赴哈人数增长了九倍。与此同时,双向旅游人数也在不断增长:经由乌鲁木齐机场,哈萨克斯坦公民出入境次数超过3.5万次;在霍尔果斯陆路口岸,日通关人数多达4000人。免签制度使人们前往中国旅行变得更加便捷。
为支持旅游业,目前哈国推出如“欢迎中国人”等倡议,调整服务以更好地适应中国游客的需求,包括提供普通话菜单、便捷支付方式,以及会中文的服务人员。中国不仅在游客中日益受欢迎,也成为学生的热门留学地——目前大约有4000名哈萨克斯坦学生在中国学习。考虑到两国不断增长的互通兴趣,中方在哈萨克斯坦的分校和孔子学院培养的人才将日益受到欢迎。
哈萨克斯坦已经成为连接中欧的重要纽带,不仅降低了对原材料的依赖,也在“新丝绸之路”上发展了新型经济模式。我们所目睹的,是整个中亚地区在灵活外交策略下打开的一扇机遇之窗。
4.中间走廊:中亚国家如何寻找新的过境通道
《报纸》专栏作家德米特里·波瓦罗夫分析了乌兹别克斯坦交通部与本地及国际伙伴共同编制的关于中间走廊(跨里海走廊)前景的分析报告。专家们在报告中试图勾勒绕开俄罗斯通往欧洲的过境物流新格局。
在全球力量中心对抗加剧与既有运输网络重构的背景下,中亚国家被迫寻求对外市场新通道。其中一条重要路径便是发展跨里海通道,也称“中间走廊”:中国-中亚-里海-南高加索-欧洲。
地缘政治压力下的物流
报告指出,中间走廊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在于: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传统路线中断以及物流瓶颈迫使中亚国家寻找新的贸易通道。中间走廊正是对外部局势变化的直接回应。“在连接中亚与欧洲的贸易物流通道受阻,以及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边境日益加剧的非关税壁垒限制下,缺乏直接出海口的中亚国家亟需寻找替代运输通道。否则,与欧洲经济体经贸联系削弱将可能导致贸易额与居民收入降低。”
报告提到,2024年8月,中亚五国共同通过《中亚-2040区域合作发展概念》,明确提出发展现有和未来国际运输走廊,以及推动东西、南北交通合作,这对路线多样化具有积极意义。根据报告引用的欧亚开发银行(EADB)预测,到2030年,三条穿越中亚的主要过境通道(中间走廊、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TRACECA)和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东线)的货运量在目标情境下将增长1.5倍,达到9500万吨。集装箱运输将增长近三分之二,达170万个20英尺标准箱。根据各国交通发展战略,中间走廊的铁路运输能力目标如下:哈萨克斯坦年运能提高至2500万吨,吉尔吉斯斯坦(在中吉乌铁路建设推进下)提升至500万吨,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亦有相应提升。
国际格局变化、区域经济增长、国家独立性增强以及区域合作以往经验的借鉴,共同推动了中亚地区合作的凝聚力增长。
基础设施滞后于发展议程
报告中,受访者指出中间走廊的优势包括:进出口方向的多样化;中亚各国接入统一物流链;加强与欧盟、土耳其、阿塞拜疆和中国的联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枢纽和就业发展的机遇。
但也带来挑战:“通道的地理特性要求多式联运,需跨越里海与黑海。为实现顺畅联运,需发展‘硬件’与‘软件’双重基础设施。”
从技术角度看,该路线面临若干难题:里海港口吞吐能力有限、缺乏足够船只满足日益增长的货运需求,部分国家间铁路基础设施缺乏不相符。
运输成本也是一大障碍:目前通过中间走廊运输一个集装箱平均费用为5500美元,运期约30天。而通过北线成本约为3200美元,运期22天;通过南线为5500美元、26天。
软基础设施”问题也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吉哈边境和吉乌边境,因缺乏数据电子交换系统,经常发生延误。信息系统整合缺失增加了风险,减慢了运输速度,抑制了货物流量增长。
项目受到的外部制约同样明显。首要的是俄罗斯的立场,报告指出,尽管目前俄罗斯保持中立,但一旦该通道活跃度上升,俄方态度可能发生变化。俄专家指出,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成本比中间走廊低30%,年运力可达1亿吨,是目前中间或南北走廊所无法比拟的。
报告指出:“理论上,中间走廊在一定程度上与俄方物流路线存在竞争。但俄方目前未作官方回应,也未将其视为具威胁性的竞争项目。中亚专家担忧,这种‘政治沉默’可能会被打破,转为主动政策行为,导致与俄关系中的利益冲突。”
同时,尚未解决的赞格祖尔走廊问题、土耳其与伊朗间关系紧张也可能拖累通道发展。
应对措施
报告表示:“为克服现有障碍,应建立区域性制度机制,强化交通互联互通,制定一致性交通政策。”早在2019年中亚国家第二次峰会上,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便倡议在联合国主持下设立“交通通讯互联互通区域发展中心”,该倡议获得中亚各国领导人支持,已进入文件筹备阶段。该机制未来可统筹中间走廊及其他通道运作,有助于组建统一区域运营机构,协同应对交通通道运行中的多重障碍。
为优化运输成本,建议与国际运输运营商协作,力争中期内达成更优惠运输方案;并探讨在国家层面上—如“欧亚运输走廊国际协会”框架下引入优惠与折扣机制。
提升数字化水平的另一建议是:建设跨国电子信息平台,整合铁路与港口服务。专家预计,此举可缩短船舶周转时间1至3小时。
此外,环境议题也是重要一环。气候变化、里海水位下降以及研究协调不足构成新威胁。对此,报告建议启动联合科研项目,落实既有国际协议。
报告总结道:“中间走廊具有显著潜力,但制度、技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生态等多重障碍限制了其与北线等替代通道的竞争力。消除这些障碍需要各参与国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进行协商合作,建立整体协调机制。”
https://www.gazeta.uz/ru/2025/07/24/transport/
编译:吴岚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