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欧亚观察

亚欧观察 | 第五十一期

发布时间:2025-07-2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
  

1.哈萨克斯坦GDP增速达12年来最高

据哈萨克斯坦卫星通讯社7月15日报道,哈萨克斯坦国家经济部部长谢里克·茹曼加林在政府会议上表示,2025年年初至今,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率达6.2%,比前五个月上升了0.2%,远高于2024年同期的3.2%,为过去12年来最高水平。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实体经济部门(增长8%)和服务业(增长5.2%),其中交通运输业(增长22.7%)和建筑业(增长18.4%)的贡献尤为显著。

2025年1至5月,哈萨克斯坦外贸总额达535亿美元,出口额为298亿美元,其中加工产品出口达102亿美元;进口增长2.2%,达238亿美元。茹曼加林指出:“尽管外贸总额有所下降,但哈萨克斯坦依然保持了60亿美元的正向贸易顺差。”

此外,政府计划通过新税收机制,为国家预算新增3至5万亿坚戈(约合58亿至96亿美元)收入,用于增强财政收入并提升国家对经济增长的激励能力。未来还计划吸引约25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并向重点经济领域提供至多8万亿坚戈(约153亿美元)的融资。

注:1美元约合7.18元;1元约合73.24坚戈

https://ru.sputnik.kz/20250715/kazakhstan-dostig-samogo-vysokogo-rosta-pokazatelya-vvp-za-14-let-55639196.html


2.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办公厅确立新架构

据“乌兹别克斯坦报”7月14日报道,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已签署法令《提升国家行政系统效率、主动性及成效性措施》,根据该法令,裁撤了总统行政办公厅及下属机构中284个编制岗位,对重复职能的职位进行了整合优化,新设立了五位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职务。同时,新增多个部门,包括公共安全与法治、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等方向。

总统令明确了乌总统办公厅的工作聚焦五大优先领域:教育体系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司法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改革、水资源管理,为有效推进上述领域改革,新设立了五位总统行政办公室副主任职务。

此外,还设立了总统战略发展与外交政策顾问职务,并新增专项部门分管以下领域:金融科技、数字化与人工智能、创意经济与旅游业发展、公共安全与法治、活动组织、区域调研与会议材料筹备、信息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总统办公厅上一次重大调整是在2023年8月,当时撤销了总统府主任一职,新增两位总统助理,顾问人数由9人增至11人等。2024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再次签署总统令,恢复设立总统府主任职位,并由前总统助理赛义达·米尔济约耶娃出任该职。

https://www.gazeta.uz/ru/2025/07/14/administration/


3.俄外交部称俄与欧盟贸易额或降至零

据俄新社7月18日报道,亚历山大·格鲁什科在阿尔泰国立大学与师生会面时表示:俄罗斯与欧盟之间贸易额逐年减少并可能降至零

他说:“2013年为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额最高的年份,曾高达4170亿美元,去年已降至600亿美元,今年我估计大概会降至400亿美元,完全存在最终归零的可能。”

此外,格鲁什科指出,欧盟在与俄罗斯的混合战争中采取了经济胁迫手段,迄今为止已实施约1.9万项制裁措施。

他补充称:“欧盟打算完全放弃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以及用于欧洲现有核电站的核燃料——这些核电站最初是由苏联或俄罗斯建造的。”

https://ria.ru/20250718/torgovlya-2029937667.html


4.中亚面临“天然气饥荒”

中亚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天然气短缺问题,该地区每年人口增加逾百万,能源需求迅速攀升。据专注于研究中亚经济的门户网站Logistan.info报道,到2030年,该地区年需进口天然气可能高达250亿立方米。

这一问题被称作“天然气饥荒”,背后成因由结构性与系统性问题交织而成。首先是人口快速增长:中亚各国人口每年增加超100万人。这意味着供暖、做饭、交通和发电等领域对天然气的消费不断攀升。其次是工业化进程加速:中亚各国经济活跃发展,工业不断扩张,新建工厂陆续投入使用,能源需求同步上涨。第三是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大城市频发的事故暴露出供热与燃气系统的脆弱性,这些系统往往无法承受季节性高负荷。

当前问题迫切需要综合应对方案:包括对能源网络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吸引投资用于天然气开采、运输与储存等,以及基于人口、气候和技术变迁的前瞻性战略规划。若缺乏这些措施,中亚可能在未来数年内的冬季频繁遭遇能源危机。

中亚国家纷纷宣布建设火电站、水电站甚至核电站等宏大项目,但在实践中,大多数项目仍停留在纸面阶段,其主要障碍是系统性的。该地区面临多重挑战:缺乏冷却能源设施所需的水资源、专业人才短缺、缺乏本国投资来源、高度依赖外部资金。此外,生态风险与地缘政治争端(尤其是在跨境水域区域)也进一步阻碍项目推进。结果是,实际发电能力的扩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既定目标和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在能源短缺和内部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中亚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定价问题。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正逐步上调,这对普通居民的经济状况造成明显冲击。此举推高通胀,加剧社会紧张局势,对弱势群体影响尤为显著。此前,政府通常避免采取此类措施,担心引发抗议和民众信任下滑,但在资源有限、需求高涨的情况下,价格上调成为一种“必要但痛苦”的选择。

据预测,到2030年,中亚各国每年可能需要高达2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进口——几乎是目前采购量的两倍。尽管存在政治敏感性,并且区域各国希望多元化能源来源,但俄罗斯仍是最主要的供应国。关键问题在于透明度严重缺失:天然气供应合同对公众完全封闭,价格、数量、期限和条款等信息一概不公开。这加剧了该地区对外部力量的“隐性依赖”。与此同时,各国也在努力在能源安全与政治主权之间寻求平衡。

https://asiaplustj.info/ru/news/tajikistan/economic/20250716/tsentralnoi-azii-grozit-gazovii-golod-gde-vzyat-goluboe-toplivo-dlya-nuzhd-naseleniya-i-promishlennosti




编译:吴岚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