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 中东欧三十年经济发展:量化关键增长因素的贝叶斯方法

发布时间:2025-07-29 来源: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
  


Three Decad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 Bayesian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Relevant Growth Factors

中东欧三十年经济发展:量化关键增长因素的贝叶斯方法


作者:Ștefan Constantin Radu,罗马尼亚科学院国家经济研究所

来源:Ștefan Constantin Radu.Three Decad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 Bayesian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Relevant Growth Factors[J].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2025,63(4):565-590.


一、摘要

本文利用1990—2020年间11个中东欧国家的宏观面板数据,以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系统评估30余种潜在增长决定因素的后验包含概率,发现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质量与制度质量始终是最具解释力的三大变量,而欧盟结构基金、外商直接投资及金融深化虽对增长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其边际贡献随国家收入水平上升而递减;与此同时,高通胀、汇率波动和人口老龄化则显著抑制增长。研究进一步识别1990年代转型衰退、2004年欧盟东扩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三大结构性变点,各因素的重要性在危机前后发生明显变化,从而为中东欧国家在后危机时代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增长战略提供了量化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BMA)作为核心计量框架,以系统处理高维面板数据中的模型不确定性。具体而言,作者先构建1990–2020年11个中东欧国家、33个潜在解释变量的宏观面板;随后在约2^33个可能的线性增长回归模型空间上,依据贝叶斯定理计算每条模型的后验概率及每个变量的“后验包含概率”(PIP),从而稳健地识别真正影响增长的变量。为进一步捕捉制度变迁与外部冲击带来的结构性变化,研究嵌入贝叶斯变点检测(Bayesian Change-point Detection),通过比较不同潜在断点下的边际似然,确认1990、2004、2008三个关键年份为显著变点;在每个子区间内再次运行BMA,以比较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后验均值与可信区间。整套方法以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MCMC)抽样实现数值积分,并使用Zellner-Siou先验控制参数先验敏感度,最终给出兼顾模型、参数与结构时变三重不确定性的稳健推断。


三、主要内容

文章首先回顾中东欧自计划经济解体、经历转型衰退、加入欧盟并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30年历程,指出传统单一方程单一变量回归的局限;接着构建涵盖1990—2020年11国33个潜在解释变量的高维面板数据,变量分属资本、劳动、结构改革、制度、开放度、宏观稳定和人口结构七大类;随后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处理模型不确定性,并引入贝叶斯变点检测识别1990、2004、2008三个结构性断点,比较不同时期的参数后验分布;实证显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制度质量始终高概率进入真实模型,而FDI、欧盟转移支付和信贷占GDP比虽显著但边际递减,通胀、汇率波动与老龄化则显著拖累增长,且在2004年前制度改善边际效应最大而2008年后人力资本回报上升;最后提出中东欧应继续通过教育创新提升人力资本、强化法治产权、针对老龄化制定延迟退休与移民政策,并优化欧盟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过度依赖FDI。

综合三十年的跨国证据,本文以贝叶斯方法确认:在中东欧,高质量的物质与人力资本、健全的制度才是持续增长的根本;欧盟资金与外资虽能锦上添花,但随发展水平提高而边际递减;宏观动荡与人口老龄化则始终构成拖累,且2008年危机后人力资本的回报显著上升——因此未来政策应把有限资源优先投向教育、法治与应对老龄化的结构性改革,而非一味追求资金流入。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