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学术动态 | 塑造可持续未来:评估俄罗斯铝出口对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响应
Shap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Assessing the response of Russian aluminum exports to the global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塑造可持续未来:评估俄罗斯铝出口对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响应
作者:Shujaat Abbas,塞浦路斯国际大学研究生院与研究院;Monirul Islam,孟加拉国达卡大学附属治理与管理研究所;;Irina Kalina,乌拉尔联邦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Oleg Mariev,乌拉尔联邦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Kazi Sohag,乌拉尔联邦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生院;
来源:Abbas S ,Islam M ,Kalina I , et al.Shap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Assessing the response of Russian aluminum exports to the global clean energy transition[J].Sustainable Futures,2025,10100969-100969.
一.摘要
本研究将引力模型拓展,考察1990—2022年间俄罗斯对58个全球贸易伙伴的铝出口如何响应可再生能源产量的增长。研究采用“矩分位数回归(MM-QR)”并辅以 Driscoll-Kraay 稳健标准误来估计扩展引力模型。结果表明,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显著正向推动了俄罗斯铝出口流量,凸显俄罗斯铝在可再生能源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此外,俄罗斯及其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是促进俄矿产品进入全球市场的重要催化剂;地理距离与双边汇率则显著抑制出口流量,验证了引力模型的基本命题。这些结果同时得到同步面板分位数回归(SQ-REG)的稳健性支持。总体而言,本文提供了可靠证据与重要政策启示,以确保俄罗斯矿产持续供应,支持全球清洁能源变革与可持续未来。
二.核心观点与论证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俄罗斯铝出口不仅是传统大宗商品贸易,更是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其出口规模与贸易伙伴的可再生能源扩张呈现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关系,而经济增长、地理距离与汇率波动则决定了这一关系的强度与分布形态。作者以1990—2022年俄罗斯对58个经济体的铝出口数据为样本,在经典引力模型框架中首次引入“可再生能源产量”这一解释变量,并运用矩分位数回归(MM-QR)、同步分位数回归(SQ-REG)和Driscoll-Kraay稳健标准误三种高阶计量技术,层层验证上述命题。
具体而言,文章以德国和印度为两个典型案例展开机制阐释。德国在2010—2022年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从约60 TWh提升至超过220 TWh,带动对俄铝进口量在同一时期增长了约1.8倍;计量结果显示,德国处于高出口分位(80%),其可再生能源产量每增加1%,对应俄铝进口弹性高达0.9%以上,印证了“能源转型越快、铝需求越旺盛”的传导逻辑。相比之下,印度在2020年后加速太阳能装机,但由于贸易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卢布兑卢比汇率波动较大,其进口弹性仅为0.4%左右,且距离因素使运输成本上升约12%,抑制了部分需求。作者指出,这正是分位数回归捕捉到的异质效应:高贸易量、高可再生能源经济体对价格与距离更敏感,而新兴市场则更多受制于供给瓶颈和汇率风险。
此外,文章通过俄罗斯国内案例进一步论证“供给侧产能”与“外部需求”的互动。俄罗斯在2015—2021年间GDP年均增速不足1%,但依托西伯利亚水电铝冶炼基地,原铝产量仍稳居全球第二;计量结果显示,俄GDP每增长1%,对低出口分位国家(如埃及、越南)的出口增幅高达1.9%,而对高出口分位国家(如日本、韩国)的边际拉动降至1.5%,说明俄产能扩张对铝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更具边际意义。最后,作者以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美制裁导致俄铝流向“东移”为例,指出制裁虽使俄对OECD出口下降约30%,但对华出口激增40%,整体出口总量未出现断崖式下跌,显示全球清洁能源需求对俄铝已形成“刚性依赖”。
综上,文章用德国、印度、埃及、中国等多国案例,结合分位数回归揭示的非线性效应,系统论证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俄罗斯铝出口—经济增长与贸易成本调节”三者的动态关系,为全球气候政策、资源安全战略及供应链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