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动态 >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 追赶中欧班列:波兰边境地区的地方能动性与全球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25 来源: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Catching China-Europe trains:

local agency and Global China in the Polish borderland

追赶中欧班列:波兰边境地区的地方能动性与全球中国


作者:Wojciech Kębłowski,香港大学;

来源:Kębłowski, Wojciech. 2025. “Catching China-Europe Trains: Local Agency and Global China in the Polish Borderland.”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August, 1–23. doi:10.1080/15387216.2025.2530491..

一.摘要

本文探讨了波兰东部小城马拉舍维奇(Małaszewicze)如何与中国的全球愿景深度交织。马拉舍维奇地处欧盟边境,拥有欧洲最大的陆港(干货转运港)之一,是“中欧班列”货运线路的必经站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BRI)中的重要节点。基于2021年至2023年期间收集的调研资料,笔者将马拉舍维奇置于有关中国全球扩张的更广泛讨论中,为日益增多的“全球中国”在地化与区域化研究,以及探究 “一带一路” 框架下地方能动性的文献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梳理了马拉舍维奇地方行动者为挖掘港口基础设施全球潜力所采取的各类策略:强化“本地是欧亚贸易核心” 的叙事框架、提供与中方行动者互动的象征性证据,以及通过频繁赴华沙游说向国家层面机构施压。笔者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赋予地方行动者权力,使其能够将所在社区从欧洲边缘地带推向“全球东方 的中心位置,进而主张本社区的现代化权利。然而,这种将地方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绑定的策略存在固有脆弱性 —— 它会加剧地方对地缘经济动态的暴露程度,而这些动态的演变远超地方层面的掌控范围。

二.核心观点与论证

文章开篇即点明研究的核心动机—— 现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BRI)与“全球中国”的研究存在明显地域偏差:学界多聚焦东南亚、中东及非洲,欧洲相关研究也集中于西欧和南欧,而东欧地区尤其是波兰,长期处于研究边缘。即便少数涉及中东欧的研究,也多从国家或区域层面展开地缘政治与政治经济分析,忽视了地方尺度的实践动态。在此背景下,作者选择波兰东部边境小城马拉舍维奇(Małaszewicze)作为案例,其独特性在于三重“枢纽属性”:一是地理枢纽,地处欧盟与俄罗斯 - 白俄罗斯联盟边境,是欧洲与欧亚大陆陆路连接的关键节点;二是基建枢纽,作为欧洲最大的干货转运港之一,因“欧洲轨距”与“俄罗斯轨距”85毫米的差异,成为中欧班列必经的换装与清关站点,承担约90%的中欧铁路货运量;三是战略枢纽,作为“一带一路”欧亚大陆桥的核心节点,其发展轨迹与中国全球物流网络扩张深度绑定。这种特殊性使其成为剖析“全球中国”在地化实践的理想样本。

为解释马拉舍维奇的当前地位,作者梳理了其近百年的基础设施历史,构建衰落- 复兴的叙事线冷战时期(1950年代 - 1990年代初):承担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民主德国与波兰的货物及军事装备转运功能,是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关键基建节点;后苏联时期(1990年代 - 2000年代):随苏联解体,波俄贸易骤降,转运港陷入废弃,地区经济沦为欧盟最贫困区域之一;“一带一路”时期(2010年代至今):中国拓展欧洲市场,马拉舍维奇凭借轨距差异带来的“不可替代性”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对华物流的“门户”。

基于2021-2023年的实地调研(33次半结构化访谈,覆盖地方官员、铁路企业代表、民间组织工作者等,结合2013-2023年地方与国家媒体文本分析),作者详细拆解了地方行动者为“抓住中欧班列机遇”采取的三大策略。1.叙事建构:塑造欧亚贸易核心的身份认同:地方官员、学者与媒体反复强调马拉舍维奇的枢纽价值,将其定位为“欧洲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将地方发展上升至“波兰重塑地缘政治地位”的国家战略高度,以此增强在资源争夺中的话语权。2.象征互动:通过接待中国地方政府与物流企业代表团、赴华参加贸易展会等活动,收集象征性证据,如在华展会上发现“所有欧亚地图都标注马拉舍维奇”,将其作为中国认可本地重要性的证明。3.政治游说:赴华沙推动港口扩建:面对中央政府政策碎片化、港口扩建项目延误及欧盟因俄乌冲突撤回资金支持等问题,地方官员每月甚至每周赴华沙游说基础设施部、财政部等机构,最终推动港口设计容量翻倍。作者特别强调,这些策略的核心是以全球话语撬动地方利益。地方行动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带一路” 安排,而是主动将自身需求嵌入全球倡议框架,通过绑定中国因素,突破中央政府对边缘地区的资源忽视。

文章后半段转入批判性分析,指出地方发展模式的固有风险。1. 基建瓶颈与制度低效:现有港口仅300公顷,日均处理12-16对列车,仅达设计潜力的20%-30%;海关、边防、检疫等多部门协调不畅,导致列车常需等待数天才能换装,而华沙 - 泰雷斯波尔高速公路(A2)等配套基建延误,进一步制约物流效率;2. 地缘政治的外部冲击: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俄制裁、乌克兰路线关闭导致货运量短期暴跌,尽管2024年因中东海运动荡、南高加索陆路摩擦,货运量回升,但地方仍暴露在全球地缘冲突传导链中,缺乏风险缓冲能力;3. 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失衡:2023年波兰中央政府出台新规,豁免铁路相关企业的地方税,导致依赖港口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而中央对港口扩建的资金支持反复摇摆,进一步加剧地方失望;4. 发展理念的自我怀疑:部分地方行动者从初期的“乐观” 转向 “质疑”,对港口建设的必要性产生疑问,反映出地方对“绑定全球倡议”发展路径的信心动摇。



编译:龚昊亮 蔡元明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