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学术动态 | 宏观经济体制变迁、供应链中断规模与能源供应冲击
Macroeconomic regime change and the size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and energy supply shocks
宏观经济体制变迁、供应链中断规模与能源供应冲击
作者:Roberto A. De Santis,欧洲中央银行; Tommaso Tornese,意大利天主教圣心大学
来源:Santis D A R ,Tornese T .Macroeconomic regime change and the size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and energy supply shock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25
一.摘要
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与能源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混乱,令宏观预测和政策制定变得复杂,似乎标志着一个新的宏观经济体制。然而,我们无法拒绝“2020年3月不存在结构性突变”的原假设。随后,我们检验这些冲击是否在疫情后显著放大:最初冲击规模确实升高,但随后正逐步回落至疫情前水平。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均显示:供应链中断会导致预期通胀与消费品价格持续上升,而能源供应冲击对通胀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非线性模型进一步指出,在实际GDP低速增长时期,供应冲击对产出产生明显负面作用。
二.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Chow检验、随机趋势比较以及贝叶斯SVAR/TVAR框架,对欧元区1999年1月至2024年6月的月度数据进行了系统检验,得出以下完整而细致的结论。首先,就“体制是否突变”而言,作者对VAR与TVAR的全部斜率参数实施联合Chow检验,并以wild bootstrap克服异方差,结果p值分别为0.26(总体)、0.14(高增长区制)与0.97(低增长区制),均无法拒绝“无结构突变”的原假设;进一步将样本截至2020年2月估计的随机趋势与全样本结果比对,差异仅由可识别的宏观冲击解释,说明疫情与战争虽带来极端观测,却未撼动深层的参数结构。其次,对冲击规模的逐年回归显示,2020年供应链中断与需求冲击的月度绝对值分别跃升至约1.1与1.0个标准差(SVAR口径),能源冲击则相对温和;2022年能源冲击因俄乌冲突飙升至1.7个标准差,成为主导力量;而至2023–2024年,三类冲击均回落至接近1999–2019年均值0.5、0.5与0.3个标准差,表明“新常态”并未固化,经济正逐步消化疫情与地缘政治的脉冲。
在传导机制层面,线性SVAR的脉冲响应揭示:一单位供应链中断冲击使专业预测者两年期通胀预期在18个月内上升约0.2个百分点,HICP在24个月达到峰值,随后缓慢回落;实际GDP先降后升,六个月后基本修复。相反,能源供应冲击对能源价格的即期弹性为1.1%,对HICP的峰值影响仅0.1%,两年内消散,但对GDP的拖累却持续至两年以上。TVAR的非线性结果进一步刻画了状态依赖:当平滑后的实际GDP增速低于1.7%年度阈值(低增长区制)时,供应链与能源冲击对GDP的负效应显著放大,且通胀反应被削弱;当增速高于阈值(高增长区制)时,价格弹性显著上升,而GDP反应区间包含零,显示资源约束下的“价格吸纳”机制。行业层面,供应链中断主要挤压汽车产出并轻微波及能源密集型部门,能源冲击则导致三大行业产出同步下滑,其中汽车业呈V形恢复,能源与冶金业衰退持久。作者据此指出,政策需在“增强供应链韧性、建立关键零部件战略储备、推进能源多元化与能效投资”之间形成差异化组合,并在经济低迷期侧重稳增长,在扩张期侧重防通胀。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央统战部和教育部指导的校级研究机构,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