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亚欧观察 | 第二十八期
1.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额突破5亿美元
据哈萨克斯坦卫星通讯社2月4日报道,哈萨克斯坦外交部长穆拉特∙努尔特列乌与土库曼斯坦内阁副主席兼外交部长拉希德∙梅列多夫在阿斯塔纳举行了会晤。
双方就采取措施将相互贸易额提升至10亿美元达成一致。在过去的两年中,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之间的相互贸易额稳定突破5亿美元。
哈萨克斯坦外交部声明中指出双方在能源和运输领域具有巨大合作潜力,表达了进一步深化上述领域合作的意愿,并强调了在人文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实质性意义。
此外,两国就双边合作的广泛议题展开讨论,涵盖政治、经贸、过境与运输、能源、文化与人道主义领域的合作前景。努尔特列乌还就联合国大会在土库曼斯坦倡议下开启国际和平与信任年向土库曼斯坦表示祝贺。
注:1美元约合7.17元
2.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贫困率降至8.9%
据乌兹别克斯坦就业与减贫部报告,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贫困率从14%降至11%,到2024年底,贫困率从年初的11%降至8.9%。去年通过就业规划,71.9万人摆脱了贫困。贫困率最低的是纳沃伊州(5.7%),最高的是花拉子模州(11.9%)。
该国所有地区均呈现积极变化。布哈拉州和撒马尔罕州的进步尤为明显,贫困率平均下降3.1%,分别降至8.7%和7.5%。在纳曼干州和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贫困率下降了2.8%,分别降至7.6%和10.8%。
贫困率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卡什卡达里亚州-从11.5%降至9.6%、纳沃伊州从7.6%降至5.7%(下降1.9%),费尔干纳州从10.1%降至8.6%(下降1.5%),苏尔汉河州从10.6%降至9.3%(下降1.3%),塔什干市从7.9%降至7.3%(下降1.3%)。
贫困率下降主要得益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有效利用土地等措施。因此,2024年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了10.7%,人均月收入达到210万苏姆(年初为170万苏姆)。居民收入结构如下:工资占42.6%(2023年为41.9%);创业收入占22.9%(2023年为21.4%);养老金、社会援助和补贴占18.2%(18.9%);农业和副业收入占10.7%(9.8%);海外汇款占2%(3.1%);其他收入占3.6%(4.9%)。其中创业收入增加了1.5%,农业收入增加了0.9%。
费尔干纳州(+19.1%)和布哈拉州(+11.4%)以及塔什干州(+17%)的收入增长率最高。首都居民的平均收入为360万苏姆,纳沃伊州和卡什卡达里亚州为220万苏姆。2024年,得益于510万人成功就业,平均工资收入增长了12.9%。正式就业人口的比例增加了30%。锡尔河州的“赛胡纳巴德经验”是提高收入的成功案例之一。在该试点项目中,32.6万个微型项目使家庭副业收入增长14.7%,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17.7%。此外,15.9万人获得了6.1万公顷土地的经营权。
总统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12月曾表示,到2024年底,贫困率将降至9%。如果与企业的合作持续深化,未来几年有望将贫困率降至6%。
注:1人民币约合1794苏姆
https://www.gazeta.uz/ru/2025/02/03/poverty/
3.乌兹别克斯坦电动汽车进口量增至1.5倍,超99%来自中国
据乌兹别克斯坦统计局报告,到2024年底,该国进口超2.4万辆电动汽车,价值达2.248亿美元。与2023年相比,电动汽车进口量增加8011辆,几乎为原来的1.5倍。中国仍是主要供应国,占进口总量的99.5%。
11月,乌兹别克斯坦进口了2033辆电动汽车,总价值1260万美元。12月,月进口量放缓至1872辆,总价值为950万美元。去年,乌兹别克斯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进口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汽油汽车。内燃机汽车的进口份额从64.4%降至44.2%。与此同时,电动汽车的份额从20%增加到32.3%,混合动力汽车从15.3%增加到23.4%。
数据显示,中国仍是乌兹别克斯坦电动汽车的主要供应国。去年,乌国从中国进口了23982辆汽车,占总进口量的99.53%,其中11月至12月进口量为3900辆。此外,乌兹别克斯坦也从哈萨克斯坦(51辆)、德国(15辆)、阿联酋(13辆)、美国(10辆)进口少量电动汽车。
https://www.spot.uz/ru/2025/02/05/ev-import/
4.中亚气候变化大会将在阿什哈巴德举行
据“东方网”2月5日报道,中亚气候变化大会(CACCC-2025)将于今年5月13日至15日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届时中亚国家相关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将齐聚一堂,探讨推进地区气候行动的问题,旨在促进地区合作,共享经验,并为中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联合解决方案。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通过中亚地区和国家行动实现全球气候融资目标”。会议的重点是调动财政资源、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温升高、荒漠化和冰川融化加速等问题影响着中亚地区的整体局势,2025年中亚气候变化大会旨在为讨论相关问题和协调行动提供重要平台,以确保该地区各国获得必要的财政和政治支持,逐步过渡到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在阿什哈巴德举行《2025年中亚气候大会》将是一项重要活动,由中亚地区生态中心与世界银行、中亚水与能源规划、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举办。此次会议将有助于加强区域合作,并为实施气候倡议吸引更多资源。
5.波罗的海国家脱离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电网,加入欧洲大陆电网
据欧盟委员会2月9日报道,截至今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已完全独立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电力系统。它们通过波兰加入欧洲大陆网络,成功融入欧盟内部能源市场。这使得波罗的海国家能够在共同、透明的欧洲规则下运营自己的能源系统。新闻指出,波罗的海地区的同步化不仅有助于整个欧盟的供电安全,还将支持可再生能源在系统中的整合,最终使消费者从较低的能源成本中受益。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能源和住房专员丹·约根森以及国防和太空专员安德里乌斯·库比利乌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政治领导人、波兰和参与该项目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参加了今天在立陶宛举行的“能源独立日”官方仪式。
波罗的海地区并入欧盟电网是一项旗舰项目,是波罗的海能源市场互联计划高级别小组的优先事项之一,在过去15年中得到了欧盟委员会前所未有的政治、技术和财政支持。欧盟对波罗的海同步项目的支持是通过对共同利益项目(PCI)的投资来实现的,这些项目被列入欧盟跨欧洲能源网络(TEN-E)条例下的欧盟清单中。总体而言,40多个投资项目和额外措施使同步成为可能,以确保该地区的能源自主性和供应安全。其中包括欧盟“连通欧洲基金”提供的超12.3亿欧元的赠款(占投资成本的75%),以及“恢复和复原基金”为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提供的进一步投资,以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完成剩余投资和其他措施的工作将继续进行,直至最终完成。
2025年2月8日,波罗的海国家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频率区脱离同步。2月9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成功与欧洲频率区同步,标志着它们完全融入了欧盟内部能源市场。波罗的海国家是最后三个电力网络仍完全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系统内运行的欧盟成员国,该系统的电力频率由俄罗斯集中控制,使它们容易受到俄罗斯能源武器化的影响。将波罗的海国家的电力网络与欧盟成员国和几个邻国的电力网络同步,可以使波罗的海国家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它们由此获得了对自己电网的完全控制权,并加强了东波罗的海地区和整个欧盟的能源安全。
这个由欧盟支持的项目取得了成功,证明所有参与其中的欧盟成员国的奉献精神,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以及企业、投资者和输电系统运营商,它们共同努力,提前10个月使该项目取得成果。未来,波罗的海同步项目欧洲协调员将继续与波罗的海地区的欧盟成员国密切合作,实施该项目的其余部分。进一步的工作包括在立陶宛和波兰之间建设700兆瓦的和谐互联线路,计划于2030年完工。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今天创造了历史:波罗的海国家开始实现能源独立。多年来,在欧洲超过10亿欧元资金的支持下,欧洲最后一个仍与俄罗斯相连的电网现已完全融入欧洲内部能源市场。欧洲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仅存的最后几条输电线也将被拆除。这些将波罗的海国家与敌对邻国连接起来的电力线链将成为历史。"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5_436
编译:吴 岚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