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第十六期):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05-05 来源: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承办的“人大区域国别论坛(第十六期):伊朗的语言与中国的边界”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支持下通过ZOOM线上方式成功举行。

本次讲座特邀德黑兰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古代伊朗语言文化与伊朗学专业系主任阿里·沙希迪主讲。讲座中沙希迪教授梳理了伊朗语言的变迁历程,以及伊朗语言在整个中亚地区和中国新疆地区的影响和分布状况。他从语言学和历史学两个纬度,探讨了古今文化融会贯通的议题,并认为伊朗自古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古丝绸之路,中华文明与伊朗文明之间互通互鉴,构成了文明间交相辉映、璀璨文明的历史。

图片1.png

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欧亚研究院副院长王宇洁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穆宏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波斯语言文化专业讲师沈一鸣,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参与互动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黄婧怡等从事伊朗思想文化研究的同学参与了听讲和讨论。

讲座过程中,阿里·沙希迪教授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双方均认为,古代时期中华文明和伊朗文明是对东亚和西亚这两大区域影响最深远,最深厚的两大文明体系。伊朗文化圈波及、影响到中国的新疆地区,即古代西域;而中华文化圈向西发展,影响到了中亚地区。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是两大文明圈交汇、重叠的地区,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沙希迪教授最后提议,应该重视中国和伊朗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考虑申请将中华文明与伊朗文明交流互鉴的相关文化遗产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加强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继续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两国友好往来。这对两国以及世界文明互鉴都有深远意义。